品花架读父亲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品花架读父亲

电视机旁边的花架上,摆放着两盆我新买的花:一盆是绿萝,一盆是吊兰。如其说是花不如说是绿叶。因为我不会养花,常言道:“人闲养花,心闲蓄发”,我可没那份心,但近日见同事经常买花种花,心里也痒痒的,居然在下班路上买回几盆花,并且长势很好,特别是那娇翠欲滴的绿萝和吊兰放在花架上,一高一低,都有枝蔓顺着盆沿掉到花架上,与那古香古色的花架相配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心血来潮,拿起手机拍下来并且发了一条微信:瞧!我种的花,父亲做的花架!呵呵,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竟然有好几位好友点赞,还有好友评论:好漂亮的花架!好有艺术品味的花架!居然没有一个人说我种的花好,全部说是花架美!于是我细细品味那放在客厅多年并不起眼的花架,还真是有些和别人家的花架不同,花架是在我家搬进新居时,父亲特意早早准备好的礼物,当时我并不怎么看好它,但毕竟是父亲亲手做的并且还花了不少功夫,所以欣然接受父亲的礼物。之后,姐姐和两个妹妹也先后迁进新居时,父亲照例送每人一个花架。

仔细端详我家的花架,还真是很有艺术品味并且很有创意:这是吉祥的、充满母爱的麒麟抱子图案,那一高一低,形态各异的麒麟母子,母怜子娇,爱意融融,温馨美妙,栩栩如生。那落地支撑整个花架的是,四根妙不可言的树根,恰似麒麟的四只脚欲走欲站,仿佛一位徒步的母亲,突然间收足爱怜般的看着怀里可爱的爱子!难怪照片刚传,立马赢得众人喝彩顶贴。没有见过父亲做花架过程的人,是很难想象到怎样做成的?不是亲眼瞧见,我也难以相信小小花架花费父亲多少心血!花架是用树根和树蔸拼接而成,当然树蔸和树根都有讲究,往往父亲亲自上山挖几挑树蔸和树根回来还挑不出几个有用的。父亲把挑好的树蔸和树根放在阴凉处晾干并用刨子去掉粗皮,用铁锯锯下有用部份留着备用。等到原料准备差不多了就用钉子和万能胶将它们逐个拼接起来,往往一次是达不到意想的效果,于是父亲总是很认真的拼了又拆,拆了又拼,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第一道工序算完成了,然后父亲用细细的凿子去掉树根上残留的皮和缝隙里的沙子并用砂纸细细的擦了又擦。最后是做油漆,做油漆是父亲的老本行更不必说了,但父亲依然是很仔细地完成着每一道工序,做油漆也很讲究,真是做到了自然归真,使人根本看不出花架是用什么原料做的。正是亲眼看见父亲做花架的过程,才觉得它不同寻常,这么有艺术品位的花架怎么也和相貌平平、忠厚老实的父亲连在一起!从花架可以看出父亲的人生经历,从农民到优秀文化工作者的华丽转身!

谁能想到父亲在38岁之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生产好把式,一个有5个孩子的父亲,在那吃工分粮的年代,父亲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为了养家糊口,父亲自学了做油漆,利用休息时间帮亲戚邻里做油漆,并且父亲能写会画,特别是姑娘出嫁的嫁妆上的花鸟虫鱼被父亲画得活灵活现,于是父亲的生意还不错,东家接西家请,这样父亲不仅没有让我们挨饿还供养我们都上了学。也许父亲并没有想到在快步入不惑之年时改变自己,因为父亲有书法绘画的特长,在那特殊的年代有一定的优势。父亲一直在大队专班做事,经常做些写标语、大字报的工作,这样工分照拿还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可以做油漆活。于是有些人眼红了,小队队长坚决要调回父亲,老实巴交的父亲服从安排,我的祖父却不服,去和小队队长理论,队长放狠话:有本事把你儿子搞出去(指工作),不服我管!倔强的祖父真的让父亲接他的班,(在这之前,祖父几次要父亲去,父亲不去,因为上班工资太低难以养家糊口)这样父亲就在38岁时进入人生转折点: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镇。殊不知父亲并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别是工作压力大,父亲虽然有一定的书画基础,但要胜任阵地宣传的工作还不够,于是父亲在祖父的帮助下挑灯夜战,勤学苦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付出就有回报:父亲的业务水平不但提高,父亲的进步,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并且总是成为领导在大会小会上的话题。

父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负责的阵地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每年都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四次被评为全县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地区文化系统表彰会。当时任文化馆党委书记的华于门书记还为父亲撰写了先进材料《默默无闻孺子牛》,此文后来被华老收录在他的个人文集《雪泥鸿爪》上。父亲不仅工作出色而且服从领导安排,在八十年代,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市场萧条,单位经济困难,文化阵地宣传经费不足,有的人远走高飞,有的停薪留职凭个人特长到社会上去淘金。父亲完全可以带着当时在文化馆工作并且工作能力很强的哥哥离开文化馆自己开一个装潢公司赚大钱。父亲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挑起了担子为文化馆的经济创收、以文补文分忧,担任馆办艺术开发公司业务经理,带领8个职工在不到30平方米的地盘里进行了艺术开发。没有周转资金,没有临街门面,就在一块狭窄的天地里拼搏,为社会上做锦旗、写招牌、做匾额、刻竹匾、印图案、装潢门面,逢年过节,扎龙灯、狮子、做大头壳、写横幅、包办会议场地布置等,想方设法创收增收。在父亲任职期间圆满完成了上交文化馆的经济任务,还解决了8个职工的工资,同时还完成了文化阵地宣传任务,可以说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父亲不仅工作认真而且积极上进,一向组织观念强,听从党的召唤和安排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94年,时年53岁的父亲,终于如愿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父亲在文化馆工作时间并不长,只有22年,在这22年中父亲一步一步地蜕变不但完善自己,当然这其中吃了多少苦,克服了多少困难,个中滋味只有父亲自己知道!至今还记得当时父亲总是调侃自己说上街时被卖菜的拉着向他兜售蔬菜,的确,以父亲的相貌充其量是个厨师,很难和一个优秀的文化工作者联系在一起。

花架一幅画,父亲一本书,品之读之,其味无穷,其益无穷。父亲那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风格,历历在目,让我励志,催我奋进!

微信
APP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