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蕙兰山的石头在开花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看,蕙兰山的石头在开花

刘醒龙先生在《大别山第一奇峰赋》中写过,“莫笑话一块石头愚笨,世人尚为石头,它已成智者。别鄙视一块石头丑陋,众生还是石头,它已开过花”。初读时,并不能体会这段话的深意,当我来到大崎镇蕙兰山时,看到山上大都是用石头垒出来的风景,当时脑海里泛起的就是这段话。

蕙兰山是石头的风景,石路、石墙、石屋、石洞......

石路是上山的路,从平头岭村上山,不要去走宽敞、便捷的公路,走一条也许是古代人走过的山路,山路从茶树丛中蜿蜒向上,脚上踩的是一块块滑溜溜、圆滚滚的石头,大半个身子在土里,弧形的石头恰到好处地按摩着你的脚丫,缓解着行走的疲惫。走在这样的石路上,热情的茶树枝伸出挽留的手,野果的芳香,让你口舌生津,驻足不前;偶尔还会钻出一只掉队的小羊羔,好奇地打量着你这个不速之客。

沿着石路,走到蕙兰山顶,走过石头砌成的门楼,就可看见石墙依山而建。据记载,我县现存的古城墙,大多是清朝时间,为抵御太平天国的义军而修建的。经过风雨侵蚀,这些石头已然风化了棱角,变得参差不齐。间或有顽强的小树枝从石头缝中伸出,随风舞动。在石墙下面,密密麻麻生长着茂盛的艾蒿,高过人顶。蕙兰山山本不高,海拔不过800多米,只是因为它是一座孤峰,突出在附近的山峦之上,因此风过无遮无挡,艾蒿被风吹得乱舞,青青的草香弥漫着整个山顶。

蕙兰山的山顶称为玉隔顶,有一块岩石,相传昔年依石壁天然痕迹刻成一尊石佛,依石壁建有一庙,名为祖师庙,如今庙已毁坏,石佛像、石砖、石瓦等残迹仍存在。与玉隔顶遥遥相望的是一座道观,名玉皇宫,房子也是用石头砌起来的,道观里香火鼎盛。有一年的深秋,我跟几个朋友前来蕙兰山游玩,还在玉皇宫吃过一次饭。道观的师傅取地里刚挖出的麻芋煮给我们吃,围着火塘,烤着暖暖的火,闻着越来越浓的香味,任凭外面秋风怒号,一时之间,感觉已在红尘之外。

蕙兰山的石洞在山的南面,名风洞、雨洞,两洞相隔不过5米。雨洞是由一块约10米宽的大岩石前沿空阔成一能容纳数人的石洞,洞顶有一拳头大石乳,日夜滴水,旧时,每逢干旱,村民前来求雨,用竹筒取其石乳滴水。风洞洞里常年刮着呼呼风声,站在洞外,声声入耳。当地传说,山顶石佛的座位处与雨洞相通,而雨洞可达江海。

蕙兰山的石头如同时光隧道,寻着它的方向,可以看到很多过往。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蟒蛇精盘踞在大崎区平头岭的一座山上,他要求村民要给他建座佘大仙庙,每年三月三要选一对童男女祭祀他,要是办到了,就保证这里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六畜平安。要是不办,灾难眨眼就来。村民没有办法,只好照办。到了第四年的三月三,乡民们又抬着祭品,拥着童男童女去佘大仙庙,半路上遇到了出外学武三年才归来的陈蕙、陈兰兄弟俩。这兄弟发誓除妖,自己替换下童男童女,在半夜用箭射死了蟒蛇精,为百姓除了一害。为纪念陈蕙、陈兰兄弟,人们就把这座山改为“蕙兰山”。

民间故事代代口耳相传,到了明朝末年,在蕲州任荆府纪善的吴承恩游历蕲州各地,来到蕙兰山下,听闻这个故事,给他创作的灵感,他将蕙兰山的故事写进传世名著《西游记》中。这就是《西游记》的第47-48回,唐僧师徒通天河遇难、悟空八戒大战金鱼精的故事。蕲春县民间文学专家郑伯成曾专门著文,研究蕙兰山的传说与通天河故事之比较,为研究吴承恩的《西游记》来自民间文学提供佐证。

蕙兰山和罗田其他地方一样,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元末明初,在蕙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在乡试中,连续有3人中举,并都夺得第一名,称为解元。从此,该地便更名为“三解元”,一直沿用至今。据史志记载,成长于蕙兰山下牌楼垸的方仕政,自幼聪颖,才思敏捷,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中举人,永乐十六年(1418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方仕政官居高位,历经三朝,兢兢业业,清正廉洁,颇多建树,深受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职、明宣宗朱瞻基三位皇帝的赏识。方仕政70岁原品休致,回家颐养天年时,明宣宗亲赐匾额一块,上书“清正廉静”。

抗日战争时期,蕙兰山下又成为鄂东文化教育的中心。鄂东行署迁至大崎镇五广祠,“省二高”、省二师”也迁到蕙兰山,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国家培养着人才。“蕙兰山下,泗水溪头,良师益友,朝从夕游,爱惜这泗水,韶华休闲度。”当年那首校歌,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报效祖国。毕业于“省二高”、省二师”的学生,有150多名考入军官学校,还有260多名报名参加“青年抗日远征军”,别井离乡远去缅甸参战,大部分血洒异国他乡的抗日疆场,成为民族坚贞不屈的脊梁。

书香浸染的蕙兰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说。这一切,都深深刻在蕙兰山石头的记忆里了。

别鄙视一块石头丑陋,众生还是石头,它已开过花。

微信
APP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