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潘家垸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古色古香潘家垸

作者:李欢  稿源:《美好乡村》(2016年弟3期)

潘家垸,罗田县西北部的高山小村,是通往天堂寨薄刀峰景区的必经之路,一片安详、静谧又美丽的土地。希望的春天,这里水满田畴,直挂山麓。火热的夏天,这里佳禾吐翠,波涌天涯。收获的秋天,这里稻穗沉甸,砌入云霄。寂静的冬天,这里雪兆丰年,山舞银蛇。

平日里,你若来。进入古树群,一排排笔挺的凤凰松、一棵棵如云的水杉树、一株株高洁的玉兰木、一簇簇沁香四溢的木香……随风而动,鸟儿轻和。

在潘家垸村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就有780余株,树龄最老的一株松柏已经有860年的历史,需要四个人合抱才能围城一圈,是村子里的象征,见证了村里的时代变迁。生于清乾隆年间的两棵大枫树,两树比邻而生,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两棵树是情侣树,特别通灵性,村里的年轻男女都喜爱来此约会,也见证了不少爱情之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被村里人称为“鸳鸯树”。

林荫路上林木茂密,花香扑鼻,令人神怡。面积之大,种类之多,树干之粗壮,枝叶之繁茂,令人咋舌。身临其间体会到什么叫阴凉和幽静。

茂密的丛林和小河边奇形怪状的石头绫罗密布。有不舍分离的“三别石”,有带你游览小村的“指路石”,有如来栖息的“五指石”,有缘定今生的“夫妻石”……像植物,像动物,形态各异,大小差别。有巨大的奇异石,下面很不规则,上面却平坦如镜,可以栖息玩耍,有圆形的大石块,中间“突然”来一块大窟窿,可以躲雨嬉笑……

石兽、石椅、石凳,走累了,可小憩。玩着,乐着,忘乎所以,犹如陶渊明闯入桃花源,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油然而生。

上世纪80年代,仅村里的古寨小组有27户人家,130所人。大片的土窑烧制的墙体,辅以简单的灰白色彩,青色的砖块上有的已经长了青苔,简单的小院落里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生活,其实本该如此。

后来,青壮年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纷纷外出打拼。人口外流,人多田少变成了人少田多,但因田地不连片,流转不起来,大部分荒着。

一代代年轻人成了乡村的候鸟,在现代化城市和古老村落间来往。村里渐渐人丁稀少,老屋也慢慢剥蚀,摇摇欲坠……

600年前小村雏形已经形成,40栋194间土坯房在当时可是相当气派。从山上远远望去,整齐的分布在山脚下;走进细看,又各有千秋。有的呈小四合院,浑然一体;有的围着古树而建,惬意安详;有的内饰精美,匠心独运。

不管时间如何推移,岁月的痕迹始终留下当时的印记。斑驳的老墙上仿佛可以嗅到当年三五村民闲聊家常的味道。现如今,只有10家常住。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小山村却以它独有的姿态安静的在这个角落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它内敛,含蓄,不张扬,在风吹雨打中静静地感受时间的洗礼和品味着生活的哲思。像一位智者不语,却“无声胜有声”的在告诉后辈生活的本真何在?

从历代文人骚客的“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从来都是割舍不断的情愫,这一情愫在现代化和市场化如此激荡的今天凸显的更加浓郁。每到春节,在外务工的农民像迁徙的“候鸟”从四面辗转回来。垸里围着罗田人最爱的吊锅热火的吃着,开心的聊着。

“今年真是出奇,垸里外出的人不约而同地都回来过年了!”从深圳回家的杨明科跟笔者说道。

杨明科1994年就到深圳去打工。刚刚出去,人生地不熟,加上收入不多,曾经有9年没有回家过年了。现如今在深圳有自己的公司,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往来。“梦里常想起儿时和伙伴们上山砍柴,树下嬉戏打闹;回忆曾听过的南宋时女主簿筑寨护村的传说……”如今,母亲去世已10年,但“妈妈的味道”永远留在舌尖和心头。

据悉,“打糍粑”的习俗在潘家垸一直延续至今,每到年关。洗干净新收获的大米,放在山上原生石头凿开的石窝内,男人们一锤一锤的打着,妇女们忙碌的备着新年的各种。

这味道还可能是一餐吊锅,回味无穷;这味道可能是夜半等待,直随梦乡;这味道可能是呢喃细语,柔情叮嘱…… 他说“再积累两年一定会回来的。这是我的根,这有我的乡里亲,友,只有这里才有家的味道……

“家”,“乡愁”;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是多么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很多时候唤起这情愫的就是记忆深处的碎片或者一棵树。让我们忘了现实,不知今夕何夕。有时候,爱来自尘埃,很微小;有时候,爱来自旷野,很古老。这是世代不绝的积累与传承。可能这就是我们的梦里老家,只有这个地方可以让灵魂安睡。

“真正吸引人们目光的是原生态。谢绝破坏原生态的开发,对古宅整旧如旧,对百年以上古树登记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潘家垸当下和永远的金山银山。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望着已经满眼苍翠的鸡鸣山,潘家垸村支部书记潘道升饱含深情的说到。

村里的年轻人走南闯北长见识,看了好些地方发现潘家垸村与别处相比,那是有过着而无不及。一年四季皆有景,小村处处好风光。传统的灯笼节和火把节,村里的老艺人至今还可以用不怎么听使唤的手折出各式各样精美的灯笼和火把。

住在土墙黛瓦,阡陌纵横的小村里吃着永远不变味的糖糍粑,那是何等的美妙。

站在榭台楼阁,青烟袅袅的小村里嗅着。

如此种种,这催生了潘家垸的很多人想起了走“旅游梦”的路。盘点景点、微博微信、自主推介、亲友相告;找人谱写歌曲《梦里潘家塆》,拍摄微电影《租个男友回家过年》……  

淳朴善良的潘家垸村民努力终于产生了影响。2013年,潘家垸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扶贫资金、黄冈市等各界资助的800多万元如雨露洒向古老村落,通往小村的泥巴路变成了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自来水、卫星电视、沼气池……

潘家垸有古寨,古树,古田,古村,古俗,这里的美景给人神往,美不胜收。一直潘家垸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一旦被人间所知,其风采、姿态、美艳,必定让世人为之倾倒,陶醉。

这不,潘家垸的春天真的来了。乘“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东风,2015年伊始,黄冈市委组织部领导贵带领扶贫工作队来到潘家垸村,给这个山间小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和脱贫的春天。

当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潘家垸村的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队中如火如荼开展,将学习教育成果落实到潘家垸村脱贫致富上来是所有潘家垸村民的共同愿景。在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和社会各界帮助下,潘家垸村已整合各类资金近1000万元,完成扶贫工程建设18项,创下了每一个月建成三个项目的“潘家垸速度”。

我们仿佛看到了古寨落、古城墙、成片的梯田、飞溅的瀑布正散发出耀眼的光辉,“新世外桃源”正利用精准扶贫这一历史契机将自己的美和艳告知世界,小村憧憬的图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微信
APP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