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籍“农田院士”朱英国:一生献给粮食安全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罗田籍“农田院士”朱英国:一生献给粮食安全

2017年8月9日凌晨,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先生在武汉因病逝世,享年78岁。

朱英国,1939年11月生,湖北罗田县胜利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1939年,朱英国出生于大别山区罗田县胜利镇一个农民家庭。在贫困中长大的他,目睹了太多关于土地和粮食的悲喜剧,对农村穷、农民饿的现状也有着切肤之痛。他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农民吃饱、吃好。民以食为天,乡亲们对土地和粮食的虔诚,让他铭记了这一真理。

1956年,他从胜利中学毕业后被成功保送到罗田一中。高考前夕,朱英国静静地站在罗田一中的后山顶上,遥望江南,仰望星空,默默地许下一个心愿——考进武大。能进入武汉大学深造,当一名农业科学家,让家乡的亲人和自己远离贫困和饥饿是青年时期朱英国的唯一梦想。

梦想遥不可及,甚至于非常模糊。当时的朱英国只是听说武大是一所名校,但从未出过大山的他压根就不知道武汉在哪里。为了他青年时期的梦想,朱英国连填了三个志愿,都是武汉大学的生物系。

1959年,朱英国如愿考上了武汉大学。进入大学不久,就遭遇了席卷全国的惨烈饥馑。这场饥馑在他心中留下了长久的悲悯,也更坚定了他少年时的梦想:让世界远离饥馑。于是,选择专业时,朱英国毫不犹豫地在志愿栏里一股脑儿填上了“生物系”,选择了植物遗传。

1964年他大学毕业,留在了武汉大学任教,主要从事遗传学和水稻方面的研究;同年,朱英国参加了汪向明教授领导的水稻生育期遗传教育部重点科研组,开始水稻遗传研究。这次初试水稻研究工作,也开启了朱英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涯。

2013年7月22日,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北期间,专程前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研究基地视察,看望朱英国院士。在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前,习近平先后察看了珞优8号、珞优10号、两优234等品种,并走上田埂,在稻田里拔起禾苗察看分蘖情况。面对习近平的关切询问,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朱英国一一应答。

临别前,总书记握着这位科学家的手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希望继续努力。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粮食关乎国家安危,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总书记这次视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朱英国表示,“作为科学家,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力解决好科学界承担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担好担子、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微信
APP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