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罗田70年沧桑巨变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数说罗田70年沧桑巨变

【按】2019年是新中国诞生70周年。70年前的“罗家大湾”是怎样一幅贫穷不堪的落后场景?70年后的罗田大地又是怎样一幅百业兴旺的美好画图?

在2020年新年元旦来临之际,今天我们特意刊发《数说罗田70年沧桑巨变》一文,和大家共同回首罗田70年艰苦奋斗的辉煌成就,热情期待站在新的起点上携手并进,再谱幸福罗田新篇章。

1949年3月底,罗田全境解放。但当时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那时:

☆ 全县总人口295234人,有耕地43.25万亩,其中,水田37.85万亩。

☆ 全县没有水库,只有小型塘堰45972处,蓄引水量约在3251立方米,蓄引提灌面积约18万亩,能保收的面积只占13.5%,其它则均为“水涝旱虐全由天”之地。全县粮食总产6463万公斤,人均218.9公斤。

☆ 罗田境内仅有几家私营石印厂,10多个私营或合作经营的铁棚、锅棚,以及土法染织、弹纺、榨油、木工、缝纫、砖瓦、制陶、酿酒、制鞋、建筑等手工作坊,手工从业人员5940余人(含兼营),全县工业总产值120万元(1952年不变价),均为私营个体手工业。没有任何动力机械,更没有电,人民世代处于“松脂火把籽油灯,粉米全靠磨臼舂”的环境之中。

☆ 交通运输业落后,全县只有罗田县城通往滕家堡和英山县及浠水兰溪三地的3条损毁严重的简易公路,而在罗田县境内的公路总长只有84.83公里,全县没有任何机动车辆,货物全凭人挑畜驮舟排载。

☆ 居住环境差,全县没有一栋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屋,居民一般只有土砖砌的瓦房,很多贫民则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全县仅有27所小学和1所初中及一些私塾,小学在校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不足7%,初中在校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不足0.6%,没有高中、幼儿园,更没有职业技术和特殊教育,农村文盲占90%以上。

☆ 全县没有公立性质的医院。解放前,曾先后开办过华北医院、兵站医院和卫生院,但均在开办不久就相继停办,仅有散布在全县城乡的96家中药店铺、240多名中医和100多名草药医生。当时有民谣:“山穷水恶、灾多病多、疱颈气脚、缺医少药”。

中共罗田县委、县政府一成立就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清匪反霸,建立乡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同时办工业、兴水利、发展教育卫生等事业。

1949年10月,“罗田县人民医院”借用民房开办,有职员16人,病床4张。

1950年初春,全县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同时,开展土地改革(简称“土改”)运动,随后又进行了土改复查。土改和土改复查运动到1952年结束,其间共没收地主耕地583472石,其中,土改没收地主的耕地557822石,复查中又追出地主的水田5130亩(因罗田的田地计量标准不一,有的地方是五石为一亩,有的则是四石为一亩,笔者此处按五石一亩将5130亩折合成25650石),山林11296处,鱼塘3599口,耕牛3152头,房屋15313间,农具159505件,稻谷1422875斤,其它粮食折谷146932斤,人民币(旧币)328916130元,元宝2123两2钱,银元32452块,金子263两1钱8分。这些财产,政府采取发动群众自报互评、领导掌握、填坑补缺的原则,全部分给了贫穷农民。同时,政府还为14914户贫困户发放了救济款,使全县贫民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有房挡风遮雨。

1950年,购回一台装机容量为5.5千瓦、110伏,以木炭为燃料的发电机组,罗田有史以来有了第一台动力机和发电机。同年7月,有了第一个工厂——“罗田黎明米电厂”,县黎明米电厂建成后,首次使用电力碾米机。

1950年10月,黎明米电厂从武汉购回一辆美国产“道奇”旧车,虽只能载重3吨,并因汽油紧张,改烧木炭驱动,上坡需垫三角木,日行程仅数十里,但罗田终于有了第一台汽车。

1956年7月,县商业局购回一台捷克产热脱25型拖拉机,交三里桥农业社使用,第一次使“干部两头擂,一心想着拖拉机”开始变为现实。

1956年8月,骆驼坳龙王岩水库(总库容为164万立方米)动工,经过200多天奋战,全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于1957年3月竣工蓄水。

1956年,县文教局借城关小学校舍创办幼儿园1所,招收幼儿2个班、42人,同年秋,县一中增设高中班,招高一新生3个班,学生150人,大河岸、滥泥畈、平湖、城关等区的一些农业合作社相继开办幼儿园和托儿所共200余所,罗田第一次有了幼儿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1956年7月,“罗田县广播站”成立,省电台拨给扩音设备一套,9月30日正式播音。

1958年,境内首座小水电站于河铺公社严家河建成发电。

1958年9月,天堂公社卫生院试办合作医疗,首次开始解决广大群众就医治病的问题。

1958年,从外地购回柴油动力配套的抽水机,首次使用动力泵抽水。

1961年1月,罗田第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公路大桥城关大桥开工兴建。

1969年12月,罗田至白莲河35KV输变电工程完成。罗田第一次引进了系统电,结束了一直由自己火力发电供电的历史,迅速改变了供电和用电的落后面貌。

1970年7月,县广播站从省广播局购回1台上海牌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接收机,罗田有了首台电视机。

1975年春,黄冈地区广播局拨给罗田1台40瓦黑白电视差转机,2月,县城部分居民第一次看上了罗田自己转播的电视节目。

1993年初,县邮电局开通“大哥大”,4月8日,又开通无线寻呼业务,罗田人第一次用上了“大哥大”和“BB”机等无线通信工具。

……

这一个又一个第一,夯实了基础,并迅速铺开、发展。历经改革开放,建国70年以来,罗田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克难奋进,砥砺前行,迎来沧桑巨变。

★  截止2018年底(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准),罗田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其中,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企业21家。主要涉及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纺织业、化工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产业,年总产值达81亿元。

★  农业年总产值达45.83亿元,粮食总产量26.20万吨,全年生猪出栏15万头,牛出栏1.95万头,山羊出栏17.48万只,家禽出笼1010.85万只。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9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2990台,联合收割机446台,插秧机440台,烘干机59台(套)。水稻机械插秧推广面积27.5万亩,油菜机播面积10.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

★  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共17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塘、堰37284口,库、塘、堰总蓄水量2.2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2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4.3万亩。全县兴建小水电107座。

★  罗田电网已经有220kV变电站1座、主变1台,110kV变电站5座、主变8台、线路10条,35kV变电站17座、主变27台、线路29条,10kV配电变压器3645台,配电线路118条,全面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同时,还建设了天堂河五级发电站和天堂、白莲河两个抽水蓄能电站。

★  境内有两条高速公路,沪鄂高速贯穿全境,麻武高速贯穿罗田西部,318国道贯穿罗田南北。公路总里程达到3257.8公里,其中,通村公路1720.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民用小汽车拥有量达到3.35万辆。

★  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1.7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2.27部/百人,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11.7万户。

★  早在本世纪初,罗田就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目标,并开始向普及幼儿、高中阶段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迈进。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县现有中小学学校80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5所,小学5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总数56143人,专职教师总数377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分别达到100 %。

★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4家,其中,县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1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院1家,精神卫生中心1家,卫生机构床位数3353张,其中,县人民医院床位数810张。

★  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年提高,特别是从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农村五保、低保、孤儿实现了全覆盖,贫困户精准施策,实现了户户脱贫的目标。

★  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大都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楼房,饮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农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达到63.39平方米。小楼掩映在树丛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  罗田城区面积不断拓展,城市面貌不断改善。万密斋大道、余三胜大道、徐寿辉大道、大别山大道、栗乡大道等城市道路纵横贯穿。城东大桥、城西大桥、江夏大桥、栗子坳大桥等6座大桥飞跨两岸。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城东新区气势如虹。县城面积由过去的9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3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万多人增加到13万多人。凤山城区累计商品房41800套,面积510万平方米,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塔山森林公园、党家山山地公园、北城岗休闲公园、塔山湖湿地公园、义水外滩公园等6个公园如一轴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尽情舒展着美姿。2013和2017年,罗田相继被授予湖北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有诗赞曰:

一河两岸柳如烟,林立琼楼探九天。

   六道彩虹呈吉瑞,文豪鹊起唱罗田。

注:数据资料来源于《罗田县志》、《罗田年鉴》、《2018罗田统计年鉴》;部份图片翻拍于《罗田县志》。

(文字作者系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


微信
APP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