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燕儿谷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遇见燕儿谷

赣南师范大学 陈春生 博士 教授

从罗田县城往南走,穿过古老的小镇骆驼坳,大约几百米左拐,就进入燕儿谷了。燕儿谷的山坡上,立着一块褐色的巨石,石头中央镌刻着“遇见” 二字。到燕儿谷旅游的人们,认识不认识的,都喜欢站在这块石头后,以梅花、松林和远山为背景,拍一张关于“遇见”的照片。

“遇见”一词,看似平常却韵味悠远。人生的许多故事,或精彩纷呈或单调乏味,追溯起来,故事往往是从“遇见”开始。

我遇见燕儿谷那一刻,有一种强烈的精神返乡之感。这儿不就是我的梦里老家么?碧蓝的天空下,将军寨有如华盖,端庄地俯瞰着燕儿谷的小溪和田野,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掩映在楠竹和香樟树中,一个人工湖,水清如碧,山风吹过,波纹粼粼。村部文化舞台上,一群大嫂正兴致勃勃地跳着广场舞。竹林边,大皂荚树下,几位老人轻声细语的聊天,偶尔有孩子的嬉闹声,村子安静、祥和。村后不远的山岗上,一座徽派格调的养老院,白墙、黑瓦,简洁而素雅,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感。

行走在燕儿谷溪边和山间小路,登临后山的观景台,眺望郁郁葱葱的远山以及鲜花盛开的田野,呼吸着带有香甜泥土味的空气,神清气爽。我在想,是谁把这个山里并不为人知的地方,建设得如此有特色?这里既保留了传统乡村的古朴,又有现代都市绿化园林的韵味。房舍、苗圃甚至围栏都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匠心,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不是两种元素时空错位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传统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品质的提升。依托乡村传统,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就是为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吗?这一切不正是未来新农村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么?

一                           

在燕儿谷村部办公室,我见到了燕儿谷生态农庄董事长徐志新,他刚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回来。依据事前的约定,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尽管不断有人给他汇报工作,但我还是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

志新今年46岁,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谷主”。他稳健、成熟。花白的头发,看上去与实际年龄不太相称。

志新的名片上有几个职务:北京地平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导师。这身份表明,志新首先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他丰富的法务实践经验,得到了中国顶尖级大学法学院的认可,使他有资格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指导教师,而顶尖大学导师的角色,又助推他的事业进入更高层次,他可以从知名学府里,培养和挑选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朝气蓬勃的律师团队。一个从小县城起步的法律人,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跻身京城知名律师行列,志新的人生奋斗经历本身就是精彩纷呈的励志故事。走到今天,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只有志新自己知道。

不过,我对志新在故乡的身份更感兴趣: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塆村第一书记、罗田县人大代表。如果说京城律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学府的联合导师,确证志新是律师界的佼佼者,那么,山村第一书记的职务,则是他在外打拼成功后,不忘初心,反哺家乡的见证。志新正当生命的盛年,收入丰厚,受人敬重,他完全可以选择更轻松惬意的个人生活。但不惑之年的志新却做出了一个决定:回故乡去,回到乡亲们中去,将自己大半生的积蓄投到故乡去。他想为改变家乡、建设家乡做点什么。我以为,志新的这个决定,让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他由一名个人事业的奋斗者,变成了一位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人,当志新将自己的才智、财力奉献出来,将自己后半生的命运和故乡的父老乡亲联系在一起时,意味着他超越了小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大爱的人,志新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赞赏。当然,志新也有一点小小的私心,他渴望在喧嚣浮躁的都市生活之外,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在故乡过上散淡而恬静的田园生活。闲暇时能修篱种菊。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新依然有着文学青年的潇洒和浪漫。

志新作出今天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与他的成长经历、人生态度密切相关。谈到自己的童年、求学以及在故乡的工作经历,志新总是满怀深情地谈到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予他帮助和影响的那些普通的故乡人,他满怀尊敬地提到他们的名字,用作风正派、勤勉敬业、关爱他人、敢于担当评价他们,我想恰恰是故乡这些不为人知的普通人,深刻影响了志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了志新不断超越自我、奋然前行的动力,也是他今天反哺故乡的情感源泉。                              

志新祖居古庙河(今匡河镇)竹林坳,祖上出过举人。20世纪60年代因为修白莲河水库举家迁到了燕窝塆。志新出生于此。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不过,志新一出生似乎就和迁徙、分离结缘。长到九个月大时,他得了脑膜炎、胸膜炎,眼睛充血,呼吸困难,腹大如鼓。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得了如此重病,在缺医少药的乡村,非常危险。父母尝试了各种民间土方和偏方,志新的病仍未见丝毫好转。关键时刻,远在河铺林家咀的外婆,听说外孙奄奄一息,心急火燎地赶到燕窝塆,将刚满一岁的志新带回林家咀。也许是志新命大,也许是外婆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志新居然战胜了病魔并恢复了健康,志新就留在外婆身边,在林家咀度过了童年时光。

应该说,是外婆培养了志新对土地、亲人和乡村的感情。外婆细心呵着护志新,但从不溺爱,这让志新能够在乡村无拘无束地健康成长。夏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游泳摸鱼,秋天上山捡桐子,搞小秋收,冬天上山拾柴火。春天来了,他和伙伴们在田野和山岗上奔跑,秀美的山村风光,是留在童年记忆中最美的画卷。

上小学后,志新特别痴迷小人书。买小人书多了,读的多了,志新就成了有故事的人,而爱讲故事,会讲故事让他渐渐成了村里的孩子王。繁星满天的夏夜,家家将竹床摆放在院子里乘凉,大人家长里短说着闲话,志新就将小伙伴们召集在一起,让小伙伴轮流讲小人书中的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人,小人书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陪伴,它构成了我们精神成长的一部分,那些内容庞杂的小人书,不仅传递了社会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还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强化了我们走出大山的渴望。以小人书为媒介,志新无意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当然也让他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的快乐。

不过,小人书给予志新的滋养,显然不止这些。

林家咀离河铺镇四公里,对没出过远门的孩子来说,河铺镇简直就是一个大城市。几排房子和商店,川流不息的人群,撑起了小镇的繁华。镇上有一家小书店,玻璃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小人书,每次去镇上,志新就去这个地方,先是挑选,阅读,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购买。有一次志新没钱,但又太喜欢,控制不了自己,就悄悄地“顺走”一本。

很多年后,志新是林家咀一带的名人了,见到当年那位守柜台的营业员,志新主动坦白了自己当年的顽劣并表达了歉意。没有想到,而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营业员,还记得这事。他很认真地对志新说,他当时就知道书是志新拿走的,但他不想说破,怕伤了志新的自尊心。他还说,“那时候,没多少人爱读书,你如此痴迷读书,我当时就觉得你定会有出息的。”志新听后非常感动,也加深了他从职业律师角度去认识这件事:生活远比法律条文复杂得多,对一个不具有完全责任能力少年的偶然过失的宽容,可能比严厉的惩罚更有效果。爱与宽容能拯救人的灵魂,志新说,他后来在一些青少年刑事辩护案中,特别倾注了爱与关怀。

志新在外婆身边生活到12岁,在林家咀完成小学学业。外婆老了,小外孙是她的精神依靠,但为了外孙的前途,外婆还是要求志新回到父母身边。分别后,慈爱的外婆常常禁不住因思念可爱而聪颖的外孙而哭泣,到后来眼睛都哭瞎了。志新讲这个故事时,表情是平静的,甚至还面带微笑,但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波澜,他很快转换了话题,自豪地说,我外婆活了九十岁,我一直照料她。十二年的乡村生活,让这个有金贵城市户口的小孩子,了解底层生活的艰辛,受到了乡村人勤劳、善良、宽厚及吃苦耐劳精神的熏陶,也让他认同农村人的身份并热爱着乡村。

初中三年,志新先就读于罗田二中后转入罗田县一中。不过,在县城求学的日子显然没有给志新留下美好的记忆,他身材矮小,满身土气,个别同学瞧不起他的装扮,这让他很不舒服。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三里畈中学。

三里畈是罗田西面的重镇。三里畈中学是罗田一所颇有历史的城镇中学,学校有一个图书室,藏书比较丰富,刚上高中的志新,痴迷上文学,他组建了流泉文学社,并担任首任文学社社长,因为热爱文学,他经常去图书馆,广泛涉猎文史哲知识。可以说,高中三年,大量的阅读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养成了酷爱阅读的习惯,但这种自由散漫的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竞争激烈的高考,1988年,志新只考取了黄冈师专。心高气傲的他决定复读再考。

1980年代,处处生机勃勃,改革开放激发了压抑已久的社会活力、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年轻人来说,到处是机遇。志新在复读班才学习两周,就遇上湖北省公开招考公务员。单位都不错:银行、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志新报考了县司法局,平时广泛的阅读和知识积累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县司法局,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志新说,此后十三年时光,他从普通司法助理做起,一直到县司法局副局长。在白莲乡司法所三年时间,志新凭着年轻激情,几乎跑遍了白莲乡的每个村落,白天走村串户,宣传法律知识,调解村民纠纷。晚上则仔细而深入地研习司法条文和法学理论。几年的基层工作让他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于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程度,从事法律工作的前景将会非常广阔。而大量鲜活的案例,让志新对法律与政治、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精深的理解。1992年,国家举行第四次律师资格考试,志新以黄冈地区第一名、湖北第二名、高出合格线97分的成绩,取得了律师资格。

志新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不管在什么位置上总喜欢弄点动静出来。在白莲乡司法所,因工作努力且成绩卓著,他年年评为先进。1992年精简机构,他主动提出到新成立的律师事务所。在此期间,他撰写的论文《从无罪辩护成功看无罪假定原则的运用》,引起黄冈司法局领导以及武汉大学资深法学专家马克昌的注意。1995年,他又到公证处,不久担任担任公证处主任,两年后,罗田公证处被评为全省文明公证处,后来评为司法部文明单位。在公证处工作期间,他还在平湖乡推广义务教育公证。即以义务教育法为依据,通过公证的形式,明确政府、学校和监护人的责任,这种方式不仅直观地宣传了义务教育法,还强化了大家落实义务教育法的责任意识。1998年,志新晋升为司法局副局长。在司法局副局长的位置上,他就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将机关30人精简为16人,富裕人员充实一线队伍。对从事法律服务的,要求竞争上岗,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发现了一批法律人才,志新说,这次选拔人才,为罗田律师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政府鼓励机关人员下海创业,志新觉得自主创业更适合自己。他请假一周,去广州、深圳考察,决定将创业的起点确定在深圳,因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多元、包容,而且律师执业环境比较好。后来的事业发展证明,志新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没有几年,他的律师工作就做得风生水起。2007年,民诉法修订草案获得通过,明确规定,再审案件可以到最高法院申诉,志新觉得到北京发展空间更大,机会也会更多,他决定北上并成为北京地平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几年的奋斗,让志新过上了让人羡慕的金领生活。但是志新总觉得生活里少了点什么,有一个梦想越来越强烈的吸引着他,一个关于故乡、关于感恩、关于乡村未来之梦。他渴望为故乡做点什么。

志新说,这个梦想从离开故乡那一刻就开始了:人一生很短暂,总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做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2010年,志新开始了圆梦行动。他当时的思考是,回到乡村投资,不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别人,要发挥乡村自身的特点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以农村的特色去满足都市人的乡土情怀,在服务上沟通城市和乡村。志新人缘好,朋友多,朋友中不乏乡村旅游设计的大腕。在反复论证未来乡村发展的可能趋势后,志新决定在自己的出生地湖北罗田燕窝塆村组建农业生态养老农庄。以现有村落为基础,将村民组织起来,探索一条适合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带动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                                   (三)

企业领导者的视野决定着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从2010年栽下第一棵树开始,燕儿谷农庄走过了六年的路程。这六年,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地流转后的生态农庄呈遍地开花趋势,但燕儿谷农庄的经营管理模式却引起了国务院分管农业的副总理的注意。汪洋副总理在考察“万企联万村”活动时,特意来燕儿谷实地考察,志新有机会当面汇报了农庄在精准扶贫中做的工作:

2014年以来,先后有45户贫困户、150个农户在燕儿谷公司务工,仅2015年一年,就给农户发放了租金薪金等390万元。现在我们在燕窝垸村及周边两个村流转土地4600亩,我们还在另外一个乡镇许家宕村发展了油茶项目921亩。

2015年,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光彩会启动了“万企帮万村”行动后,我们与燕窝垸村25户一般贫困户签订了脱贫的承诺书,确保2016年,户脱贫、村出列。我们注重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如村民何志平2014年因患胃癌做手术加上孩子上大学,一整年家庭的三口人人均收入不足一千元。因2012年我们公司把他送到湖南培训大树移栽修剪嫁接的技能,2015年就安排他在公司做技术指导,当年就实现了收入1万多元,我们还安排他老婆在公司务工,2015年他老婆的收入为15000元左右。2016年春季何志平收入达到了10500元,他老婆1-8月份收入为9400元。何志平在今年秋季还将实现5000元的收入,他老婆在9-12月份的工资预计不低于5000元。这样一来,他原来因病因学负债3万元,今年都能还清。

还有村民郭志才,65岁,原来偶尔到城里打打零工,会水电安装,因岁数太大,处于半失业的状态。他老婆一年做两次心脏手术,属于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我公司了解这一情况后,安排其到公司做水电工,2014年起,每年的收入在3万7千元。2015年就脱贫了。

汪洋副总理对志新以农庄为龙头、结对帮扶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借着汪洋副总理考察的东风,燕儿谷生态农庄,将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并在未来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榜样的作用。

(四)

一个只创办了六年的生态农庄,自身还在发展过程中,却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如果将燕儿谷农庄放在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更宏观视角去审视,可能会更深入理解燕儿谷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近30年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农民享有迁徙的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种自由权利的获得,让传统农民的身份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最近两三年,一些从乡村走出去的学者,以都市为背景,以故乡童年为参照,对乡村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乡村空心化、土地抛荒、老年人的赡养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等问题表达出种种忧虑,一度形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其实,今日乡村既不是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也没有一些学者描述的那么破败凋敝。对传统乡村充满诗意想象、并渴望保持着原有乡村形态的人,不了解乡村民众内心的渴望和向往。传统的农耕方式水平低下,人们终日在土地上劳作,不得休息。现代机械化耕作技术进入乡村,将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仅使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可能,也让农民有更多的闲暇时光享受生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毫不夸张地说,只有中国农村的问题解决得好,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才能实现,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甚至决定中国以何种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

必须意识到,当下秀美乡村建设,从政府层面说,是1949年建政以来,为消弭城市与乡村差别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哺乡村行动。而今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联手推进,政府力图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优化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社会生活质的飞跃来践行改革之初先富带后富的承诺,在振兴乡村战略过程中,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为城市人才、资本有序流向乡村营造了一个好的氛围,形成了政府、企业、乡村个人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但是,秀美乡村建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是复活传统乡村还是以建设现代城市的思路来实现乡村人口的城镇集中?亦或是尊重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改良和提升现有乡村的格局?这是一个关涉乡村发展的宏大课题。我以为,要实现秀美乡村建设的理想,就要充分考虑中国乡村地域上的辽阔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特别注意东部和西部、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的乡村文化心理差异性以及乡村人需求的多样性,在新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利益要得到充分的尊重,这需要进入农村的资本熟悉乡村,尊重乡村并引领乡村。燕儿谷地处大别山南麓,其公司进入乡村,表面上,依然是企业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比如集体山林、土地流转在农庄占股份百分之十,而私人承包的土地则尊重个人的选择,或者以合理的价格流转,其流转获得的资金,折股参与农庄的经营,农民个人成为农庄的共同经营者,或者按年度领取土地流转的收益。这种流转方式,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实现了土地的增值,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无论以哪种方式和燕儿谷生态农庄保持关系,农民的利益和农庄联系到一起了。但是和一般公司加农户模式不同的是,志新是当地的熟人。农庄成立的初衷,就是以建设新农村,带动村民致富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村民和公司之间尽管彼此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但在这种关系中,灌注了农耕社会的一种亲情。比如,农庄不仅承担扶贫义务,还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考虑到乡村生活的特殊性,农庄采用了大集体时代的记工分方式,即将一天的工作时间分为几个时间段,报酬按小时计算,村民可自主选择上班时间段,村民不仅实现了灵活就业,还能照顾好家里的工作。这种以服务村民的方式,应该是农庄的一大管理特色。

秀美乡村建设,没有好的产业支撑,很难持续健康发展。燕儿谷农庄的产业发展定位是成功的。它以传统村落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为发展路径,以服务城乡老年人养老为发展目标,以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养老为核心,建构了绿色产业链条,比如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使之具有旅游观光价值,他们还因地制宜,建了600多亩苗木基地,这些苗木不仅为城市绿化提供服务,还为将来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苗木和绿化技术。而独具一格的茶梅园,则是观赏、摄影的好地方。城里人到此旅游观光,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中,不仅能呼吸清新的空气、品尝绿色生态食物,还能感受到淳朴而和谐的乡情,如果在燕儿谷养老,将迥异于城里公寓化生活方式,这里有花园、有小溪,有孩子和朋友,还有乡土社会特有的温情。

燕儿谷最值得称道的是农庄与自然村落燕窝塆和谐共生。村庄的道路、水系、山林等依然保持着农耕时代乡村样貌。经过顶尖级的园林设计专家画龙点睛般地规划、设计后,整个燕窝塆山、水、田、林、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特别是村舍,没有刻意让其整齐划一,一栋栋小别墅似的农舍,散落在几个山塆间,依山面河,迤逦而来,农庄改造的部分也注意和自然山水融合。河边的荒地上,开辟了一个茶梅园,茶梅移植于浙江,花期长,且在冬季开花。除茶梅园外,志新还将当地一些果树分片栽培,而今已经有了猕猴桃园、石榴园。过去植被单一山村变成了四季鲜花盛开的农庄。农庄成立之初,就特别注意保护乡村古朴、厚重的特色。我参观茶梅园时,志新指着鹅卵石垒起的院墙说:“我要求这墙不能见水泥,而且茶梅园的小路,也不能见水泥”。其实,不仅茶梅园,徐家老屋也刻意保留着1980年代的山乡小屋的特色,白砖瓦屋,高大的皂荚树与茂密的楠竹簇拥着一个小小的院落。村里的其他农舍也没有更多的修饰痕迹,家家户户前,都保留了庭院。楠竹、桂花树将小院装扮得自然而清爽。但是那些造型别致的农家小屋内部装修则凸显了现代元素。路硬化了,通往村里的小路边,都栽满了桂花树。当炊烟袅袅升起,或者夕阳西下时,空气中弥漫着柴草香味。这就是传统乡村惯常所见的景色,也是燕儿谷生态农业的文化品质之一。

燕儿谷农庄,有意识地延续农耕时代的宗族血亲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不是对农耕时代血亲关系的简单修补,而是一种现代人际关系的重构。燕儿谷农庄,大多数人姓郭,农耕时代聚族而居,为了让大家和睦友好,志新捐钱参与了郭氏宗祠的建造,而今的郭氏宗祠,既是郭氏家族成员追思先祖之地,也是游客参观了解农耕文化的地方,更是燕儿谷农庄和村民情感交流的地方。从农庄创办以来,每年重阳节和春节,志新都要到这里,宴请村里的老人,那种其乐融融的场面,延续了乡村社会尊老的传统。老人有了活动场所,能相互交流,愉悦身心。在志新的办公室书橱里,摆放着一张他和村里老人的合影,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志新提到这些老人时,就像谈到自己的外婆一样,他记得每个老人的名字、年龄,还有老人的个性和爱好。志新邀请每位老人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栽下长寿树,作为纪念。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团队精神,这些勤劳惯了的乡亲,把燕儿谷看成自己的家。2016年7月,罗田发生特大洪灾,燕儿谷损失惨重,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一些老年人主动参与救灾,对燕儿谷农庄的这份感情,从一个侧面说明,燕儿谷成了村民自己的家,他们觉得有责任保护属于自己的家园。

乡村社会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燕儿谷在这方面也有尝试,他们组建了文艺演出队伍,平时大家一起锻炼身体,跳广场舞,自娱自乐,还经常参加县乡举办的文艺比赛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品质。不仅如此,燕儿谷还在传统农耕节日举办乡村风味浓郁的活动,比如打糍粑、磨豆腐、扯油面。那些日渐远离我们生活的农家节日和习俗,再次出现在村子里,勾起了人们对往昔生活的记忆。在恢复农家的节庆日时,燕儿谷还举办了一些时尚的娱乐活动,比如摄影、钓鱼比赛,在这里,传统的和现代的风俗正融合成一种新民俗。而新民俗又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我以为,未来乡村建设需要志新这样的人:出生农家,经历过乡村苦难,凭着智慧和毅力,进入现代都市,并且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成功。随着年龄的增长,回报故乡成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就像凤凰浴火重生一样,他们对现代都市文明的长处和弊端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对现代都市人的消费需求非常了解。他们带着资本进入农村,不是为了赚钱获利,而是为了圆梦,园一个乡村田园梦,园一个感恩故乡的梦。对故乡真挚的感情,使他们在改造村庄时,就像一个温顺的孩子,对大地母亲,充满敬意。他们呵护着每一条小溪,每一条小路,每一块地垄,天然的山形地貌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尊重。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很清楚,未来的乡村无论怎样变化,传统的乡土文化的根基不能变,新的乡村应该有相适应的新文化,而新的乡村文化必须也应该是从传统的乡土文化中滋生,新乡村除了看的见山,望的见水,记得住乡愁外,还应该是一个和睦而温馨的乡村熟人社会,人们彼此关爱,相互关照,不仅幼有所教,老有所乐,还应有丰富高雅的精神生活。在他们的乡村蓝图中,乡村文化建设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志新建了一个微信圈,名字叫“情系燕儿谷”。人员遍及天南海北,甚至海外,群友彼此认识的不多,也和燕儿谷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但大家都关心着燕儿谷的发展,为燕儿谷的每一点进步高兴,为什么都喜欢聚集在这里呢?除了志新的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园梦,还有对故乡的美好未来的期待。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国务院出台了关涉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文件,其中《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精准培育特色产业、精准帮扶贫困农户、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对照文件,我们发现燕儿谷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0月30日公布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为燕儿谷生态农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联想到汪洋副总理到燕儿谷调研时,志新现场给汪洋副总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看出志新对农村问题思考的前瞻性。我相信,燕儿谷将会在秀美乡村建设的路上,做出更惊艳的事情来。

忽然想起大学时代,王璐老师创作的一首儿歌: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为什么?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我希望能经常听到燕儿谷燕子报春的讯息。而我们,从遇见燕儿谷那一刻起,心和她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缘分啊。

有一天,我们老了,会感谢志新,因为在我们生命里,有那么一片土地,让我们安放了乡愁,还有对故乡美好的记忆。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遇见燕儿谷 - 三里畈文化站 -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宣传文化站

微信
APP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