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江西瓦屑坝——罗田人永远的寻根情结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看点 | 江西瓦屑坝——罗田人永远的寻根情结

编者按:值此“罗田政协”微信公众号“文史天地”专栏开篇之际,特推出罗田县政协主席童伟民亲自撰写的《江西瓦屑坝——罗田人永远的寻根情结》一文,为本栏目“开天辟地”,振臂一呼。

江 西 瓦 屑 坝

——罗田人永远的寻根情结

童 伟 民

▲如画新罗田

如果有人问,罗田人的祖籍在哪里?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江西瓦屑坝。但如果再问,瓦屑坝现在什么地方?罗田人为何要认瓦屑坝为祖籍?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写作此文之前,我对此也是一知半解,难以作答。近读几本书,偶然发现一点线索,再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终于有个大致了解。现记述如下,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


一、“瓦屑坝”与江西饶州移民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以及做官、经商、求学、避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大量不计其数的移民。这些移民,有的由官方组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类似于今天的三峡移民,有的则纯为民间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犹如今天的打工族。据复旦大学曹树基博士考证,江西南昌城里的“瓦子角”是明朝的一个主要移民点。仅明初至清嘉庆年间,江西外迁移民高达数百万人。

▲江西瓦屑坝遗址是什么原因造成大量江西人外迁,瓦屑坝又怎么会成为江西人外迁的一个主要集散地?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在《瓦屑坝——安庆人的根》(载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一文中写道:元末明初,江西饶州移民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战争原因。元末徐寿辉、邹普胜、彭莹玉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长达13年之久,主要战场就在江西鄱阳湖和安徽安庆、池州一带,战乱造成这些地区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而同时的饶州地区,人口损失减少,为恢复经济,朝廷诏令饶州民众向外迁移。二是政治因素。朱元璋在上台之初就忙于移民,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影响,加强政治统治。即对人口较多、势力强大的宗族,实行分而治之,要求移民兄弟之间皆不准同居一地,民间称之为“赶散”。在“赶散”的过程中,官方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要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据说,这就是江西、安徽、湖北一带称上厕所为“解手”的原因。由此可见,官方移民常有一定的强制性。

▲江西瓦屑坝古码头葛文同时指出:明初江西移民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安徽,二是湖北。据他对安庆地区各县36个姓氏族谱的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另据《宿松县志》记载:全县256个姓氏,除去迁入时间不详和原籍不详者外,有213个氏族,内中182族是元末明初迁来,其中143族迁自瓦屑坝,占总数的88%。葛先生在此文中虽未对江西迁往湖北的移民作出具体的数字统计,但他从湖北一些地方在语言、风俗甚至地名上的表现,肯定了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说。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也许有人会问:瓦屑坝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哪有那么多人向外移民?其实,瓦屑坝只是昔日鄱阳湖畔一个古老的村落和渡口,大批移民在此乘船驶向他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里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由于当时的移民大多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有当年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其后裔就与周围移民的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时至今日,虽有许多瓦屑坝的子孙后代仍在努力寻找先人真正的祖籍,但由于年代久远,缺少记载,难以辨认,无法确知,也只能遵从先人之说,认定自己就是瓦屑坝人,并在族谱中予以明确记载。


二、罗田人与江西瓦屑坝


既然瓦屑坝已经找到,历史上又有大批江西人向外迁徙,那么,罗田人来自江西瓦屑坝的说法是否确有其事?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非只是民间传说,而是确有事实证据,应当确信无疑。(一)从语言和风俗习惯上推断,罗田应有江西移民。罗田地处鄂东,不仅有许多“土话”和方言与江西相同,在饮食起居和风俗习惯方面与鄱阳湖一带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据我县已故文化名人王延杰先生考证,江西人有“还头足愿”的风俗,即杀猪祭神,如遇家贫无力杀全猪,则必买猪头及四蹄以祭神,我们罗田在除夕和元宵节,也要用猪头来祭神和祖先;又如:江西人在旱稻收割之后,必择“辛”日或中秋日作新米饭,祭祀祖先,名曰“吃新”,罗田农村也有这个习俗;再如:南昌一带普遍喜欢在家中挖地坑烧茶煮饭,围坐取暖,我们罗田绝大多数地方也都要在家中挖一个“火炉垱”,在上面安一只挂钩,用铁罐煮饭,用吊锅做菜。还有:罗田人有“送亮”的习俗,也称“接爹奶”、“送爹奶”,即在腊月三十或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往自家祖坟、山脚、柴屋或牛栏猪圈送灯烛,据说这一习惯也是从江西传来的。民间有句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罗田与鄱阳湖地区相隔千里,古时交通又极为不便,而两地却有许多相同风俗习惯,说明两地之间应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纵然其间有一些属偶然相似,但也绝非纯属偶然。

▲江西瓦屑坝遗址(二)相关史料足可证明,南宋时期确有大批江西人迁入罗田定居。1998年版《罗田县志》关于历史上大批江西人迁入罗田的记载共有两次:一是南宋绍兴3年(公元1131年)9月,“任江州(今江西九江)知州兼沿江安抚司公事的孙佑,经奏请朝廷,以江西人填充淮西一带荒芜之地。自此,大批江西人进入罗田定居。”二是南宋乾道8年(公元1172年)秋,江州、筠州(今江西高安)等地发生灾荒,大批饥民流徙罗田,朝廷委派大理寺主簿薜季宣来淮西办理赈济事务,并于旧州(今新州区)以东设置22个“官庄”,用以安置灾民。县志亦即县史,对如此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绝对不可能捕风捉影,更不可能凭空捏造,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应当不容置疑。

▲江西瓦屑坝附近风光(三)罗田许多姓氏的家谱认定,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仅举3谱为例:一是童氏宗谱。据2004年7修《童氏宗谱》载:“本宗肇祖宋处士养志公,系出雁门,于宋代自江西鄱阳湖东岸瓦屑坝(现江西省波阳县莲湖乡瓦屑坽)迁楚,集族于罗,原居北丰河狮形塆。”其父童贵一,曾任铜台节度使,“原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小邾源十一都,后徙湖北黄冈高家岭,为鄂东诸童始祖”。在今北丰青林沟仍可见到后人为其始祖所立的墓碑,碑刻时间为南宋理宗绍兴四年(公元1231年)。距县志记载江西人第一次大规模迁入罗田正好百年,从时间上看,应当合乎情理。二是王氏宗谱。王葆心生前为编修罗田王氏宗谱,查明东安河一带王氏从江西瓦屑坝迁入罗田的原委,曾于1923年派胞侄王研农前往江西丰城核对两地宗谱,拜谒王氏宗词及祖山祖墓,从而确定其先祖来自丰城。三是李氏宗谱。我县台胞李逸心先生是著名革命烈士李梯云之子,他同样认为自己就是江西瓦屑坝人的后代。他在《沧桑录》一书中写道:“据宗谱记载,我李氏分处于鄂东罗麻者,原自宋末金人肆虐,先祖湛公因江右避兵燹之难,由江西迁居麻城县南庄乡两河口,历经三十年,并建有宗祠奉祀祖先。后因瓜瓞绵绵,碁布星罗,散居麻罗各地。”

▲江西瓦屑坝牌楼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应当有足够的根据认为,大多数罗田人的根就在江西,几百年来,罗田人念念不忘的瓦屑坝就在今天波阳的瓦燮坽。也许这里就是罗田人真正的祖籍,也许这里就是罗田人离开江西的集结点和出发地。祖籍也好,出发地也罢,在世代罗田人的心目中,瓦屑坝将永远成为世代罗田人共同的根。


三、瓦屑坝——罗田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寻根情结


寻根问祖,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方,始终不忘故土,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海外赤子 “洋装虽然穿在身”,但“我心仍然是中国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家乡永远是魂牵之地,祖国永远是母亲怀抱,亲人永远是无限牵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迅猛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远离故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一代又一代新的“移民”。今天我们这些江西“老移民”的后代念念不忘瓦屑坝,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会从神州各地回到大别山下的“罗田村”拜祭先人,认祖归根。

▲江西瓦屑坝寻根之地“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如今,我们缅怀先祖,但却无法成为故土的主人,只能在心中千万次祝福“老家”的乡亲们永远幸福,世代安康;如今,我们就生活在自己的家乡,“罗家大塆”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里的主人和建设者就是我们自己。让家乡更富饶,让家园更美丽,既是每一个罗田人共同的愿望,更是每一个罗田人共同的职责。

▲罗田新凤城为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共同努力吧,天下所有的罗田人!(说明:原文考据详实,篇幅较长,本文为压缩版)

微信
APP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