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罗田人被康熙皇帝诰封为“太史公”_罗田新闻网
新闻 广告热线:0713-5052851 邮箱:luotiannews@163.com

这位罗田人被康熙皇帝诰封为“太史公”

雷天铎在罗田是一个谜。

查阅《罗田县志》,只在人物录中有27个字的记载:“雷天铎,生卒年不详,字四闻,本县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中进士,选庶吉士。”再就是蔡炳文先生编著的《天堂游览志》一书的“风流人物谱春秋”一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述:“雷天铎,字四闻、罗田县汤河村赵家塆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选庶吉士。曾游历天堂寨,有《天堂积雪》一诗存世。死葬罗田县城西关。相传雷天铎因奸臣陷害,满门抄杀二百余口,杀后塘水尽赤,后人名其塘为‘红塘’至今。”而对雷天铎的身世、生平及否有后人等等,均无一字半语。

一、雷天铎与塔山睡虎亭

我最早听到雷天铎这个名字,是三十年前的1986年,那时我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与邱玉潮一起应县文化馆华于门书记之邀,帮助编辑《罗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精选》第一辑。记得有一天,凤山镇文化站站长郑能怡先生给我送来一个学生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稿件:《塔山睡虎亭》,说的是:

有个姓雷的员外,儿子叫雷天铎,自考取秀才以后,几次乡试都不中。于是,雷员外把儿子天铎叫到身边说,想用钱买个官给他当当,免得受苦受累,年年赶考。谁知雷天铎很反感父亲为他赎买功名,便没好言语地说道:“官能用银子买,才学不能用银子买,买来的官我不当。”雷员外见儿子不听从他的安排,不由生了气,并且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雷天铎为了躲避父亲和世俗的尘器浑浊,当天晚上就离家出走了。几经周折,他来到了老塔山,见此处山青水秀,林木茂盛,隐蔽安静,是个潜心读书的好地方,就在此筑石室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一心一意攻读诗书。雷天铎的这种豪情壮志,不仅感动着人们,而且感动了神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闻之,有意助雷天铎一臂之力,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先试一试真假,便变做一个大官,来到雷天铎面前说,只要雷天铎随他下山,定能让雷天铎做官。雷天铎好言谢绝了。

过了几天,吕洞宾又变作一个游方道士试探雷天铎,他上下打量了雷天铎好一会儿说:“贫道看你有仙风道骨之貌,有意成全你加入仙班,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不知是否愿随贫道而去?”雷天铎又是一番辞谢。吕洞宾见名不虚传,心里很高兴,而嘴上却怒道:“不识抬举的书呆子!”继而施法术,遣来一只猛虎威吓雷天铎,雷天铎意志坚定,不为所惧。吕洞宾十分满意,这才现了原身,因那时塔山多野兽出没,常伤人性命,吕洞宾便命神虎与雷天铎为伴,不让雷天铎受其伤害,同时还施法术做了一座亭台,既让雷天铎居住、读书,也让神虎有个休息的地方。故时人称其睡虎亭、读书台(据书载,清末时期罗田有个叫王琅的知县,曾在此修建过睡虎亭,以示纪念)。从此,神虎日夜为雷天铎既当保姆又做保安。雷天铎有神虎相助,如虎添翼。终于科考得中,做了翰林官。后来来罗田做知县的沈廷桢为此事还写了两首七绝诗,并勘刻在塔山八米多长的猪嘴石上,其中第二首诗曰:“我来不听读书声,曲径才通睡虎亭。到此举头天尺五,拨云直可摘星辰。”

看罢故事,我很激动,便帮助修改,编入了“三民”集成。几年以后,我在采风中,又听到了同样一个故事,而且内容更丰富,于是我再次整理成文,刊发于《故事家》杂志。就这样,我记住了雷天铎这个有志气、有道义的两百九十多年前的罗田老乡。

二、雷天铎故居荡然无存

前几天,因为帮助县民政局编辑罗田地名文化一书的需要,我翻阅了1984年出版的《罗田县地名志》,在“北丰公社概况”一文中,意外发现有这样一句文字:“长塘坳集镇西侧雷家坊,是清康熙年间太史雷天铎的故居。”正巧两天后,家住长塘坳集镇的文友汪习清来《罗田文艺》编辑部,便询问他是否知道雷天铎的故居雷家坊,结果再次出人意外,他不仅知道,而且说距他家只有两三里路程,这真让我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有空去看看。

3月29日,晴空万里,我邀文友朱清明一同去了北丰河长塘坳村,在汪习清的引路下,寻访了雷天铎在罗田的故居:“雷家坊”。真是“世事无常,沧海桑田。”昔日显赫一时的太史第,如今不见半砖片瓦,成了长满野草的荒地、栗林,令人感慨万千。不禁吟哦道:

山坡寂寂境荒凉,碎瓦残砖也受殃。

雷氏遗踪何处觅?野蒿低首默哀伤。

回家后,带着寻觅太史公遗踪的心愿,我再次查阅了一些资料,许是雷天铎在天有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些有关雷天铎的“遗址、踪迹”,虽不全面,但大致有了些眉目。

三、雷天铎的祖籍和家世

雷天铎,又名雷天铨,祖籍徽州(今安徽黄山市),元朝时期,雷氏先祖顺五公为避战乱从古徽州迁居到鄱阳湖,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时,顺五公之子雷溥公追随朱元璋,因建有战功被朱元璋提升为太湖镇守,后其子雷贵二便由鄱阳湖迁到太湖县城,且雷氏家族一直在这里繁衍、居住,历经10代之久,几乎跨越了整个明朝,到崇祯十五年人口达130余人,成为太湖县城知名氏族。

1642年,张献忠攻破太湖县城,百姓遭到血腥杀戮,雷氏100余人死于乱军之手,只有10余人幸免,四处逃生。其中有一个叫雷佑祚的幸存者,带着妻子刘氏和媳妇周氏,沿着长河一直向北,躲进了当时的青石河南冲(今汤泉乡赵河村南冲)。这是一个偏僻的深山之地,就在这里,他安家落户,生下了太湖雷氏第11代雷廷柱。雷廷柱又生了五个儿子:先声、发声、同声、方声、风声。

雷方声(又名康声)长大成人后,因做小生意来到湖北罗田发展,后定居今凤山镇长塘坳十一组,雷方声在此定居后,因开有小作坊和做瓦罐生意(据说罗田人种姜也是他从太湖传过来的),故被人称之为雷家坊。雷天铎即是雷方声的后人,当地人传说雷家坊的地形叫黄龙出洞,其塆子右边有一土墩子,墩子上有棵大松树,树冠的长势如同一张大木床,民间传说雷天铎小时常在树冠这张“木床”上睡觉,梦见有黄旗黄伞,所以称土墩子为黄旗墩,后来雷天铎去世了,土墩上长满了一种黄丝藤的植物,于是人们又叫它黄丝墩,该墩已改做农田。

《黄冈市历代进士考略》一书中载:“雷天铎,湖广罗田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进士,第三甲55名。(碑作清康熙五十七年第三甲95名)翰林院庶吉士。”

是继太湖雷氏第十代,素有直臣之称的雷演祚之后第二位进士,太湖县《雷氏宗谱》记:雷天铎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国史编修,诰封“太史公。”

四、雷天铎与“太史第”

安徽省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汪礼俊撰文说:“雷天铎入仕后一直忠君敬业,深得当朝皇帝信任。入仕后的雷天铎,虽身处京城,却心念故土,为表达对故乡南冲的感恩之情,在得到雍正皇帝恩准后,雷天铎带领妻室以及之渔、之滨、之洵三个儿子专程从京城回到了太湖县青石河南冲,主持编修了雷氏家谱,修缮了家庙,并重建了规模宏大的南冲雷氏祖宅,还将第三个儿子之洵留在南冲,成家立业,以守祖坟,报答祖恩。雷天铎去世后,皇上诰封为‘太史公’,他在太湖南冲和湖北罗田曾经住过的老宅,均同时荣获御赐‘太史第’门匾,太湖县南冲‘太史第’也因此得名。”

可惜的是罗田再也找不到“太史第”匾额,也找不到有亲眼见过“太史第”匾额和太史府第的老人。只有跟着《安庆日报》记者刘辉及通讯员赵国勤前去一暏太湖县南冲“太史第”的风采:

太湖县“太史第”地处青石河百花潭东边南冲境内,坐西南朝东北,地形呈上山凤形,东临碧波荡漾的泱泱花亭湖,背靠群山险峻的长岭岗老虎洞人形山(亦称寅峰山),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翠绿环抱,景致迷人。“太史第”三个显赫的大字牌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四个雕刻有身穿官服、头戴官帽的人物和象征着吉祥富贵的麒麟圆形雕花镶嵌在牌匾正下方,映衬着“太史第”不同一般的显贵与地位。大门两侧墙壁前方由两块一米多长的整块条石组合而成。沿着六级条石台阶顺势而上,跨过大门一尺多高的条石门槛就算步入正厅。整个宅院共有一进三重,上厅、中厅、下厅三堂厅均为连七的二层土木建筑,每层堂厅之间均有寓意着“四水归堂、四方聚财”的天井,天井两侧都建有厢房和阁楼,大小房屋共计25间,大小天井8个。主体建筑和辅助用房面积达 2000多平米,其中主体房屋面积达1200余平米,整栋建筑九成以上均为木制框架结构,雕梁画栋,齐檐封火,青砖小瓦,马头墙形,实属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令人惊叹的是,除宅院的布局设计合理之外,就是其中安排科学的居住生 活系统。各个天井之间均建有通畅的排水通道,平时的雨水均从这些隐藏分布在室内的地下暗道排向宅前的“半月塘”。每重堂厅两侧的各个厢房之间均有走廊相连相通,深居大院,足不出屋,不怕风吹雨淋,不担疲惫之苦。整个大宅除大门之外还有两个出口,就是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门,均由四块坚固的石条构成。不仅如此,更为独具特色的就是东西两侧高耸的青砖厚墙上各有八个枪眼,则是宅子主人过去精心布设的安保防卫措施。西侧耳门外有一口数百年来永远也没有干枯见底过的天然水井。水井里的水来自屋后山上的山泉水,泉水过多或遇到雨水过剩,井水就会自然溢出,沿着墙壁的水沟流到屋前的“半月塘”里,不会造成井水四周泛滥。人们无不为这些颇具防火、防盗、防潮、防灾等多种功能自成一体、相当完善的整个宅院建筑系统而折服和敬佩!

不仅如此,令人感叹的还有古宅精湛的雕花技艺。在90%以上的木制架构中,木墙、木窗、木门、木柱等无处不有精美的雕刻。过口房、厢房、正房的 门窗全都是透光的花格门窗,大门、外墙、堂厅木梁上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绘 画栩栩如生。墙上的写意画、木制的镂空雕,其中的鱼樵耕读、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人物形象、动物表现无不线条流畅、比对匀称、技法娴熟、惟妙惟肖、古朴典雅。尽管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位于第一和第二重正厅两侧木梁上的12个雕刻精美绝仑,什么龙凤呈祥、喜鹊登 梅、麒麟送子等图案活灵活现、吉祥如意。更为珍贵的是这些“金色图案”色彩如今依然闪亮,金黄耀眼,凸显古宅主人当时无尚的荣光和家族的富贵。从大门走进正厅后,需要迈过三道一尺多高的木制门槛,穿过两个天井,才能到达主人落座的第三重正堂。在第一、第二两重堂厅中,共有六根圆形粗大的木柱直顶屋梁。在紧埃着三重正厅的两侧,一重与二重、二重与三重之间均建有古色古香的阁楼,一来用于接待来访贵客叙话、喝茶休息;二来专供大家闺秀养生修性……

看到这些,我不禁自问:当年雷天铎在罗田的“太史第”,是不是与太湖“太史第”岀自一人之手?雷天铎回雷家坊后,是不是亦留下一个儿子照看家人和府第,只带一个儿子返回京城工作呢?

五、雷天铎来罗田的后人今何在

现在的雷家坊不仅“太史第”荡然无存,而且没有一个姓雷的人,整个塆里居住的是周、晏二姓。但他们都知道这里曾是雷天铎居住过的地方。而且老人们说,大集体时,他们都见过雷天铎故居遗留下的屋基、石条、石柱及瓦片,还有人在遗址附近挖到过碗、盆、罐、青铜镜等器物。至于雷天铎的故居是怎么毁的,其后人又在什么地方,都一无所知。至于本文开头中提到的蔡炳文先生在其《天堂游览志》中所记:“相传雷天铎因奸臣陷害,满门抄杀二百余口,杀后塘水尽赤,后人名其塘为‘红塘’至今”的事,我亦听人说过,然而在我们寻访雷家坊时,我见塆前有一口大池塘,便向居住在雷家坊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周文清和一位87岁老人晏绍先询问:是否听说过官府杀害了雷天铎的一两百多口家人,血水染红了大塘?两个老人都回答:没有听说过。

向来爱好文学,并多年坚持搜集整理和写作民间故事,又在雷家坊生活了60余年的汪习清也从未听人说过此事。但无论是否听说过此事,我个人认为有可能是误传,有可能是将当年杀人魔王张献忠在太湖杀害雷氏族人的事,传成了雷天铎在罗田时的事,而且还把100余人讹传成200多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没有真凭实据佐证。不仅仅如此,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存在疑点,均无处可查、可访。比如:雷天铎后人是回了太湖老家,还是去了别的地方?罗田现在还有没有他的后人等等。

所以说:雷天铎在罗田是一个谜,有待大家去揭开谜底。

来源:罗田报

微信
APP
微博